2024-03-21
“笔记是我当前思考的过程,目的是体现我当下的思考,而不是为了将来的回顾”,是“Notes apps are where ideas go to die. And that's good”这篇文章里提到的观点,让我非常赞同。
如果为了将来“可能存在的回顾”,将来可能面临一堆过去的垃圾,因为那时候我的思想已经发生了改变。 所以,无论是“稍后阅读”还是“第二大脑”都只是工具。将自己的思考写下来,然后move on,去接受新的知识,而不是活在过去的笔记中。
我花费过很多时间来整理笔记,用过不同方法、不同软件。但无论是分类、标签、双链,每次随着笔记增多,都最终看着一团乱麻无从分类的笔记犯头痛。于是,我渐渐发觉许多笔记并没有太大的价值,或者是说被分类、链接、存档、同步到云端和各个设备的价值。它们只是我在某一个的时段的特定的念头,如果没有电脑,它们会被我慢慢遗忘。但数字设备让我变成了一个“信息仓鼠”:如果这个想法非常伟大呢?各种what if便是它们最大的附加值。于是每当我打开笔记软件,所有的这些死去的回忆(分类、页面、标签、链接)便一览无余/一同涌上屏幕,争抢着说“还记得几个月前想出的这个主意吗?既然记下来了,那一定非常重要吧?要不要花上两个小时在上面呢?”
所以,我最近又烂怂地跑回去用纸笔了,放弃了电脑端功能强大的Obsidian,放弃了iPad端的手写笔记。我有两个记录本子,一个写生活,一个写工作。当我有一个念头,随手翻到最新的一页随手写写画画,然后该干嘛干嘛。下次再记录的时候,只会看到最近记下的几件事。这个方式可能不会让我更productive,但至少不像我使用笔记软件时那么沉重了。